前不久
在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的开幕式上
(资料图片)
一群北大学生带来的曼妙舞蹈
重妆亮相,惊艳开场
引得现场观众
争相与“飞天仙子”合影留念
原来
这是北京大学兰园书院的师生团队
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造像为灵感
创作的实验舞蹈《莲曜云中》
同学们手执乐器、翩翩起舞
穿越千年的历史
将云冈石窟的飞天造像
呈现在世人眼前
今天,跟随编舞人田晴老师
与主创团队同学们的讲述
走近“云冈舞”的前世今生
用舞蹈与历史对话
202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现任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提及“云冈学”建设的内涵。云冈文化的传承与展示是“云冈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包括了让云冈乐舞“活起来”。“可以说创排这个舞蹈就是从当时结下了渊源。”田晴老师回忆道。拥有丰富舞蹈教学经历的她,在初次听到“云冈舞”这个话题时,眼前就为之一亮。
我一下子就被这古老而又全新的舞蹈主题吸引住了,开始思考如何用舞蹈的方式与云冈石窟对话,让那些静态的云冈舞乐造像‘活起来’。
此后,田老师多次前往云冈石窟采风,细细观看一件件石窟造像,寻找灵感。让她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云冈第12窟“音乐窟”:窟内的乐伎舞伎或婆娑起舞、信手散花;或彩带飘飞,穿梭其间;或击鼓敲钟、怀抱琵琶……恢宏壮丽的雕刻技法、华美浪漫的艺术氛围令她着迷,创编“云冈舞”的信念,在她的心中愈发坚定。在兰园书院筹备美育活动过程中,老师们也一致认为“云冈舞”选题是具有开创性的,首个“兰园美育”活动课程因此诞生。
田晴老师在云冈石窟采风
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兰园书院和杭侃院长的支持下,冬奥开闭幕式工作结束归来的田老师正式启动了“云冈舞”创排项目,她希望与志于此的同学们一起,复现云冈石窟中沉寂千年的舞姿,让妙曼的飞天舞乐“重现世间”。
作为传播载体,艺术更为灵活,如果能将石窟造像中的静态舞蹈完美复刻,它的传播力度和影响肯定是非常深远的,或许也会成为云冈石窟的一张艺术名片。
既是创作,也是实验
田晴和学员在训练中
如何在复现石窟舞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艺术加工,是《莲曜云中》创作过程中的难点。第一堂课,田老师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话题开篇,邀请现场跨学科、跨年级的同学共同出谋划策,融合多维视角,助力云冈舞的编排与教学。
与传统的舞蹈师承教学模式不同,《莲曜云中》的编排更像是一场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实验”。课上,田老师重点为大家讲解云冈舞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云冈石窟的开凿和北魏历史与人文常识,敦煌、云冈飞天造型分析等相关知识。课下,她给同学们布置图像考证、动作分析等自主探索的作业,同学们需要通过查阅图书馆资料、观看云冈石窟3D导览等多种手段,自主复现云冈石窟中的飞天舞蹈姿态。师生热烈探讨,一同参与到舞蹈复原的动作与图像考证过程中,反复推敲各个姿态的准确性及舞姿间的连接动作,最终才将确认无误后的舞姿纳入编排学习的动作里。这是一场关于民族舞蹈、文化遗产、艺术疗愈的融合性探索。参与云冈舞美育课程的同学虽然并未接受过长期的、专业的舞蹈训练,但却具有北大深厚的人文积淀,基于这一特色,相较追求舞蹈技巧性,更追求人文性与美育性。因此,在艺术呈现上多元包容,不纠结于动作技术难度,而是引导学生体悟从理论到艺术实践的过程。
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舞蹈基础,而完成飞天舞姿需要一定的舞蹈基本功底,田老师在每次课程中,都会拿出时间进行柔韧性、稳定性与核心素质训练,帮助同学们更准确地控制肢体动作,起到对全身的肌肉激活、康复与保健作用。她说:
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爱好共融的社群,学生可以不具备舞蹈基础,只要热爱舞蹈,愿意更多地了解云冈石窟文化,愿意跟随老师一起释放自己的肢体、感受艺术的美好、体验心灵的愉悦就可以了。
——兰园美育教师团队
虽然对同学们的舞蹈功底要求不高,但是田老师对这项美育活动的期待很高。她希望“能够引领着大家去探寻中华美学精神,促进学生们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通过了解民族融合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潜移默化中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云冈之美带给更多人
舞蹈录制结束后,收获颇多的同学们纷纷写下感言,“领略文化之美”“与历史对话”是她们高频提及的感受。
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与练习在圆明园的晚霞与剪影中落下帷幕。这次云冈舞的活动让我不仅仅了解了云冈石窟的历史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还让我领略到云冈飞天舞蹈的雄壮、大气与古拙之美。在练习云冈舞的过程中,我仿佛感受到千百年前胡汉民族融合、文化交织传播的气息,比敦煌更早的飞天造型也带人飞出了历史与想象的边界。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云冈石窟背后的文化,感受云冈舞的魅力!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21硕 宋苗苗
作为助教我很荣幸地参与了兰园云冈舞美育课程从筹备到成果展示的全过程,虽然没有跟着同学们一起跳舞,但是我通过这门课也丰富了与云冈石窟和云冈舞相关的知识储备,见证了台下大家的付出与用心。
我记得田老师会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形神合一,有更好的体验感,精心挑选练功服和道具,连颜色也非常讲究。老师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出了一组最具代表性的云冈石窟色彩,包含了像是松石绿、孔雀蓝、三文鱼粉等一些颜色,然后反复尝试多种上衣、裤子、道具颜色的搭配方式。她说:“舞蹈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服装的颜色同样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田老师对“美”的追求,让我很受触动。
课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疫情形势突然变严峻,线下课程都按下了暂停键。那段时间里,老师多次跟我商讨如何开展线上教学才能让舞蹈基础不同的同学们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每次在线上课前,我们两个都比同学们早入会半个小时,老师让我以学生的视角看看摄像头如何摆放效果最佳,哪个音响放音乐大家听得更清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后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汇报表演,凝聚了老师、同学们大量的心血。能够参与、组织这样的美育课程是我的荣幸,谢谢田老师,也谢谢兰园书院!
——法学院 20博 铁婧可
田晴老师说,她始终记得录制当天的画面,夕阳西下,同学们穿着飞天服饰,在草坪上摆出不同的飞天舞姿,金灿灿的阳光从他们身后俯射下来,形成一道道漂亮的剪影,似乎就像是一种远古的呼唤。她感叹:“我真觉得大家就像是石窟上的飞天一般,与我来了一场时空的对话。”
11月6日,在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的开幕式上,《莲曜云中》作为开场舞重妆亮相,惊艳全场。对同学们来说,《莲曜云中》舞蹈搭建了北大学子与云冈石窟、与历史文化遗产对话的桥梁;而对田老师来说,它还是对“云冈学”的补充与拓展,是对发扬中国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今后,她还将带领同学们,与云冈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合作,继续深入探索云冈舞的魅力。
大家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云冈石窟前完整呈现这段舞蹈,或许在那时,石窟内的舞伎也会望向我们,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提到中国知名的石窟群,
你一定能想到四大石窟吧!
四大石窟各具特色,
其中,
位于山西大同西郊,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你知道是哪个吗?
答案就是——
云冈石窟!
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约十五、六公里,
有一座低矮的丘陵,
人们叫它武州山。
在南侧的山脚下,
石破天惊般出现了一个艺术史上的旷世杰作,
这便是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开凿,
大约在公元460年到465年之间,
前后持续了70多年。
01
用大佛的微笑,融化隔阂和仇恨
汉末之时,人类最早的佛教洞窟建筑和造像艺术,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甘肃等地区,一路传到了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这里共同创造新的文化。人们用大佛的微笑,抚慰着心中的沧桑。
历史就这样促成了云冈石窟的开启,掀动了艺术史上精彩绝伦的一页。
02
风格迥异的石窟
看这些石窟,你是否能感受到它们的独特风格?
云冈石窟中,约有11个洞窟是在冯太后和孝文帝共同执政时开凿的。和早期石窟相比,巨大的造像少了,简洁粗犷被精美细腻的风格所取代。
03
最精美的一窟,便是云冈石窟第6窟
这是献给冯太后的一座石窟,它被认为是云冈石窟最精美的一窟,已经达到了当时工艺水平的极致。
在这座石窟中,找不到任何一块未经雕刻的石头,所有的地方都被细致镌刻。它以富丽堂皇的风格描绘了一个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世界。
因此,云冈第6窟也被称为“云冈第一伟窟”。
04
守望永恒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云冈石窟饱受战火、偷盗和自然损毁之苦。
新中国成立之后,云冈石窟的文物流失才画上句号。与风化、水害、粉尘污染的较量,成了云冈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1902年的云冈石窟
如今,云冈石窟的监测系统中,既有常规的气象、环境、洞窟温度及湿度的微环境监测,也有针对洞窟病害开展的裂隙、渗漏水、危岩体和风化情况监测,还有对窟前列柱、窟檐的专门监测。这些手段集成在一起,让云冈石窟最微小的动态都能反映到保护人员那里。
在高科技手段的支持下,一个崭新的云冈石窟,出现在世人面前。
千年已过去,融汇东西、贯通南北的云冈石窟仍然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文章内容来源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北京大学、CCTV纪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叮~你有一封来自“山西鼓楼”的邀请函,请查收
我在山西等你 | 黄河壶口瀑布冰凌消融,再现磅礴气势!
距今约5500年!山西考古有新发现→
山西文旅网
山西文旅网依托山西丰富的地上旅游文化资源,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山西文旅网
标签: 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