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禁渔十年,里面的鱼能有多大?别忘了青海湖曾一年出鱼5000万斤,只是到后面的却不足万吨,青海湖的鱼资源已经岌岌可危。
(相关资料图)
青海湖,又名“库库卓尔”,蒙语翻译过来是“青色的海”的意思,这个湖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北部和青海省境内,是我国内陆非常重要的湖泊之一。
同样,青海湖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水域面积达到了46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1米,最大水深32.8米,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也达到了3196米。
而它虽然叫湖,湖面宽广,但湖水却是咸的,就像海水一样,只是含盐量没有海水高,要知道海水含盐量约为3.5%,青海湖只有1.25%。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青海湖其实以前是淡水湖泊,与黄河紧密相连,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湖边的日月山和野牛山迅速上升,阻断了黄河的通道,导致青海湖成了一个闭塞湖。
随着时光飞逝,在气候与沿岸岩石盐分溶解的干扰下,青海湖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咸水湖,并且,还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湖中有大大小小70余条支流,湖水流域面积也在2966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甚至达11.2亿立方米,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湖泊。
而与此同时,湖里的鱼也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沿岸人民,曾经一年出鱼5000万斤,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不过,青海湖虽然看似鱼多,但这里鱼的种类却少得可怜,土著鱼类仅有6类,包括青海湖裸鲤、隆头条鳅、硬刺高原鳅、甘子河裸鲤等。
这些鱼大家都比较陌生,是因为它们也比较少见,其中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青海湖裸鲤,又名湟鱼,还救过不少人的命。
事情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自然灾害,饥饿横扫全国,青海也不例外,好在当时青海湖的湟鱼产量非常丰富,最大的鱼甚至能长到十几斤,可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甚至,附近省份听闻此事,也赶过来捕捞果腹,把湟鱼当做救灾粮食,运走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然而,饥荒过后,过度捕捞依旧没有停止,很快就导致湟鱼数量急剧下降,最终也变成了濒危物种。
而青海湖的鱼还有一个特性,由于湖水的原因,生长速度非常缓慢,鱼苗每年只能长几十克,甚至七八年的时间可能只有半斤左右,过了这个时期,生长速度才会加快。
就拿湟鱼来说,属于中下层冷水洄游鱼类,每年的4月~7月,要游到泉集河、黑马河等淡水河产卵,对产卵环境十分挑剔。
除此之外,一旦青海湖的支流出现断流,影响湟鱼洄游,湟鱼便会停止发育,甚至出现倒退发育。
而湟鱼繁殖季节虽然长达四个月,一次产卵可达3000粒以上,但对水温要求很高,当水温达13.5~18℃时,受精卵需要138~210小时才能孵出仔鱼,接着便是以每10年增重0.5公斤的速度增长,生长速度非常缓慢。
当地意识到,湟鱼可能会影响到青海湖区域的生态发展,在1982年,便紧急开始第一次禁渔,湟鱼也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之后,又进行了数次的封湖禁渔,直至2021年,又宣布开始为期十年的禁渔期,为青海湖恢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好在努力并不是白费的,距离上次2021年禁渔两年不到,湖里已经检测到了不少湟鱼群,其他鱼类也在陆陆续续恢复。
而青海湖曾捕到的最大的鱼,是一条23.8公斤湟鱼,相信随着生态变好,大湟鱼也会再次重现青海湖。
标签: